新一届领导集体将阐释其施政理念和改革路线图

2013年11月09日02:39  新京报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这次会议确立的路线,改变了中国前进的方向。 新华社发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这次会议确立的路线,改变了中国前进的方向。 新华社发

  今天,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8次三中全会。

  按照安排,履新刚满一年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将向外界全面阐释其施政理念和改革路线图,并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三中全会”历来都是重大改革的代名词。如今,处于改革深水区的中国,面对传统发展方式不可持续、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复杂局面。民众期待,三中全会再一次作出改变中国的重大决策。

  “三中全会谈改革”是“惯例”

  “三中全会”,是中共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简称。按照惯例,每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全体会议,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都要参会。

  根据近年来的情况,每届党中央举行7次全会,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全会相距较近,一中全会在党代会闭幕后马上召开,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二中全会在每年全国两会之前举行,主要任务是推荐新的国家机构负责人选。

  三中全会一般在党代会次年的第四季度召开。在这次全会上,新一届党中央要公布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的细化方案。

  “一中全会和二中全会主要是解决人事问题,而三中全会则是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重大经济改革决策,确定今后五年的发展方向。”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说。

  最常被提及的三中全会,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已故经济学家于光远曾撰文回忆,中央工作会议为三中全会原定三个议题:如何进一步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1979年和1980年两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讲话。

  但是,分组讨论一开始就突破了上述议题,如何拨乱反正成为会议主题之一。邓小平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告诉记者,这次会议实现的转折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从此,三中全会的重要地位走向制度化,而改革也成为历次三中全会的主题。

  80年代,“商品经济”崭露头角

  如何冲破施行了近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是80年代三次三中全会的主要任务。每一次冲击,都考验决策层智慧。

  1984年3月,福建省55位国有骨干企业的厂长经理在党报上呼吁:请给我们松绑。

  这个呼吁,是当时舆论的缩影。亲历了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谢明干撰文回忆,当时主要有3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改革开放就无法打开局面。

  当时农村改革如火如荼,城市怎么办?城市企业扩大自主权的试点工作已见到明显成效,如何推开与深入下去?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理论界争论日趋激烈。

  十二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回答了上述问题。

  “商品经济”这一提法被中央文件采纳,但是被加上了“有计划”的限定,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概念也仍然被保留。

  4年后召开十三届三中全会时,面对的形势更为严峻。

  1988年,为了革除价格双轨制弊端,中央准备一举放开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消息传出引发大规模抢购风潮,当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飙升到20%以上。

  姜昆、唐杰忠合说的相声《着急》,描述了当时的情形:街坊二大妈一嗓子——过两天副食品要涨价啦!于是,醋,打了一洗澡盆;酱油,打了两水缸;味精,买了两抽屉……

  在抢购风潮下召开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相互配套的全面改革。但深化改革又不仅仅是一个价格改革问题,而是多方面的综合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从“提出”到“完善”

  十三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曾一度低迷。直到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改革的信心重新被提振。

  1993年召开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南巡讲话解决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该如何构建,成为十四届三中全会的主题。

  据参加此次会议《决定》起草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回忆,关于现代企业制度是各方面讨论最多、起草组费工夫最大的问题。

  “原先考虑,企业对国有资产是占有和使用,和归属意义上的所有权不同,所以一直到下发征求意见稿,用的都是‘企业法人财产支配权’的提法。在讨论和征求意见过程中,有部门认为这个概念表述不清,而‘法人财产权’有比较科学的界定”。

  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呼应十年前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主题,定位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于这一定位,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起草专家之一、中国社科院教授张卓元接受媒体采访时解读说,虽然之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原来设想的改革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被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三中全会前,领导人忙调研

  当前,持续的雾霾天气,证明传统发展方式不可持续。是否延迟退休的争论,表明民众对公平的期待。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凝聚各方共识。

  今年以来,中央领导层密集到基层调研。仅仅在11月,习近平来到湖南调研,李克强抵达黑龙江察访民情,张高丽到沪浙两地走访。

  领导人这次集中调研,锁定“民生”、“农业”、“创新”主题。

  今年7月24日,习近平在武汉发表讲话,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包括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等6个方面。

  这被视为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设定基调,同时也是为三中全会凝聚共识。

  领导人在三中全会前到地方调研也在形成“传统”。十七届三中全会前,胡锦涛到河南、安徽等地考察,并特意来到小岗村,考察的主题是“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随后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三中全会”审议并作出的“关于××问题的决定”,也经历复杂的意见征集过程。

  据王梦奎回忆,十四届三中全会前,中央组织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16个专题调研组。此次会议《决定》稿,各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见多达1050多条。

  智库的作用也更为明显。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官方和民间智库都提交调研报告,近几届三中全会,他所在的研究院就曾提交相关报告。

  今年10月备受关注的“383”方案,就是官方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此次全会准备的报告。该报告的领衔人之一,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

  1978年以来历次三中全会主要议题

  1978.12.18-22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主要议题: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984.10.20

  十二届三中全会

  主要议题: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

  1988.9.26-30

  十三届三中全会

  主要议题:确立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

  1993.11.11-14

  十四届三中全会

  主要议题:确定改革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

  1998.10.12-14

  十五届三中全会

  主要议题:研究三农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2003.10.11-14

  十六届三中全会

  主要议题: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

  2008.10.9-12

  十七届三中全会

  主要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参考资料:历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和新华社等媒体公开报道

  新京报记者 王姝 北京报

(原标题:“三中全会”如何改变中国)

(编辑:SN064)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山西省委附近爆炸案告破嫌犯被抓
  • 体育NBA纳什缺阵湖人负 MVP榜:詹姆斯居首
  • 娱乐张学友否认恋女助理:纯粹是工作情谊
  • 财经专家称国内大部分人吃过转基因食物
  • 科技Twitter纽交所上市首日涨73%
  • 博客薄瓜瓜最艰难一年是如何度过的(图)
  • 读书机长揭秘:毛主席最后一次神秘飞行
  • 教育土豪妈20万替女儿请家教 新浪教育盛典